热点链接:
2010年全国特岗教师热点招聘
点击查看近期全国各地教师招聘
《瞧,我能行》说课稿
《品德与社会》课程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,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。《瞧,我能行》一课的主题体现了《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(实验稿)》中"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,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;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"等内容要求。
教科书用真实照片呈现了三个孩子学习自理的不同表现:自觉学习、自己整理房间、自己动手准备春游的午餐。照片中的孩子以实际行动告诉父母自己能够自理。提示语部分用比喻的方式,设置了一个颇有思考趣味的问题:你做妈妈的小棉袄还是小烦恼?这一有趣的比拟十分形象,促使孩子们自觉思考自己的表现,起到自我教育、自我促进的作用。活动部分设计了两个表格,第一个表格引导学生观察父母是怎样为自己操劳的,接着换个角度想一想:如果"我能行",爸爸妈妈会怎样?第二个表格是让学生通过了解"妈妈对我的希望(当然可以是其他家人的希望)",增进家人感情的交流。
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实际特点,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:
认知目标:
1、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为我们操劳的;
2、知道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。
能力目标:培养学生生活自理、学习自理的能力。
情感目标:愿意做一个自理能力强的孩子,不给爸爸妈妈添麻烦。
教学重点是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为父母减轻负担。
教学难点是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。
教学准备:自制课件、学生调查表、自我评价表。
为了紧紧抓住新课程的特点,切实把握课程的实质,真正落实好教学目标,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,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组织教学:
一、从时空上解放学生,让学生有更多的互动交流
《品德与社会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,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,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。为了在教学中让学生接触真实生活,让学生认真观察,充分体验和感受,我安排了几个活动:
1.课前调查爸爸妈妈一天的劳动,对父母干的活儿进行书面记录;发现并记录父母为自己操劳的细节,与父母交流,听听父母对自己的希望,激发学生为父母分忧的欲望。
2.根据这节课的性质,打破单一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,大胆的把孩子们喜欢的电视节目引入课堂:将学生以小嘉宾的角色请进湖南卫视真情演播室,和主持人(老师)、父母代表(课件出示)进行面对面的采访与交流。通过老师以主持人身份采访同学和家长的形式,化老师和学生单调老套的一问一答为师生互动,生生互动,家庭与课堂互动。让学生在了解父母辛苦的基础上,真诚地和父母进行交流,引导学生在感受被爱的同时,学会表达对家人的关爱,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,少给父母添麻烦。这样把现实与情境结合起来运用,引导孩子主动实践,培养自理能力。
3.事先了解孩子们在家的表现,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,对典型同学加以肯定,使其他学生产生"我也能行"的想法。